新闻资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行业新闻

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 万人,占 18.70%,65 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 万人,占 13.50%,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如何创新养老服务模式、提供更加优质的养老服务成为业内亟待解决的问题。养老行业创新发展不是孤立的,除了自身的商业模式,也需不断探索与其他行业的协同效应。中医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国的经典国粹之一,近年来中医药行业受到政策的持续大力支持,发展迅速。同时,中医部分理念和疗法与健康、养老、养生等理念天然契合,中医和养老的结合有望成为解决养老行业痛点和赋能养老行业发展的新突破口。中医与养老院合作方案-中医智慧养老系统解决方案


一、中医行业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一)CCRC养老社区接受技术输出设置中医门诊

CCRC(持续照料退休社区)一般通过自建或共建拿地,在养老产业中属于重资产投资模式。目前,我国养老产业内部分玩家采用重资产投资CCRC高端养老社区的切入模式,比如泰康旗下泰康之家、国寿旗下国寿嘉园、平安旗下“臻颐年”。这一类养老社区的目标客户群体为高净值人群,入住门槛较高,社区配套设施也较为完善,拥有自建的医疗中心,为入住长者提供医疗服务。CCRC养老社区可在医疗中心内配备医师,设置中医门诊。
从成本构成上看,中医类诊疗机构人员支出约占总支出的50%,即中医服务的成本主要集中在人力成本——中医医师的成本。执业中医医师为稀缺资源,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19年中国中医师数量约为62.4万人,其中资深中医师占比约为15.4%,资深医师资源的短缺较为明显,尤其是名医。因此,在构建中医药服务体系时,CCRC养老社区能否获取核心中医医师资源是成功的关键因素,通常需要采取与外部机构或医师合作的方式。郑州市普罗旺世医养结合健康管理中心采取的即为“CCRC社区+中医药”模式。健康管理中心占地面积约3400平方米,由普罗旺世地产公司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同建造,嵌入在社区内,主要基于中医理论,开展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服务,包括为居民、家庭提供融中医健康监测、中医药诊疗、咨询评估、养生调理、保健防病等服务。
由于CCRC养老社区建设成本较高,中医门诊的设立、设备的采购等成本在土地、医疗中心的基础上配置可以达到边际成本递减效应。一般来说,CCRC养老社区内的中医门诊能为入住的老年人提供三类服务:一是中医健康咨询和慢病管理服务,根据业内人士介绍,CCRC社区内长者的平均年龄一般不低于75岁,受到慢病困扰概率较大,而且对自身健康管理需求较强,引入中医作为健康管理的手段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选择;二是中药膳食调理,中医门诊可与饮食中心合作,运用中药学原理,为长者搭配更加健康合理的膳食,比起直接用药物治疗,“食疗”会避免产生过多的副作用,从生理上和心理上对老年人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三是运用针灸、推拿、按摩穴位等方法,为入住长者提供中医康复护理服务,比如针灸在治疗风湿病、关节痛等方面已经在全球多个国家得到认可,为世界多国中老年人缓解了多年的病痛,而康复护理同样讲究“慢”,中医学里的传统技法可以有效地优化康复护理效果,提升老年人的舒适度。
(二)公立社区养老机构提供中医药服务
社区养老机构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由政府或社区自建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这类机构一般规模较小,服务承载能力有限,尤其是优质的公建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其服务内容主要是为周边老年人提供餐饮和照护服务。另一种是私营养老机构,收费较高,配置相对完善,床位数也会比公建机构更多,部分私营养老机构在医养结合方面能力较强,可以为入住老年人提供照护和医疗服务。对于公立养老机构,可采用政府购买或义诊的形式为老年人提供中医诊疗服务,主要为老人提供咨询类和体验类服务,比如,在济南市市中区七贤社区,社区工作人员依托卫生服务中心增加了中医康养理疗门诊,主要针对群体即为社区内的老年人,社区不断扩展中医康养理疗项目,如国医堂、针灸推拿、中医药熏蒸、中医药健康咨询等,社区开展中医专家义诊进社区活动,每周中医药康养服务门诊会定期开放。
然而,公立养老机构引入中医药服务的效果仍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入住公立养老机构长者的核心诉求更偏向于照护、饮食和社交,同时,公立养老机构带有更多的公益色彩,难以形成持续有效的服务体系,中医诊疗服务的铺开需依赖政策面的刺激。《关于全面加强老年健康服务工作的通知》提出,推进社区和居家中医药健康服务,促进优质中医药资源向社区、家庭延伸,到2025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达到75%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的指标要求有望促进中医药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公立养老机构中加速渗透。
(三)私立社区养老机构提供中医馆提供养老服务服务
对于私立养老机构,出于成本控制的考虑,较多采用的是租赁、改建等轻资产投资模式,选址偏好集中于能辐射周边社区的位置。私立养老机构需要保证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对长者的吸引力,因此中医诊疗服务提供推拿、针灸等养生服务,能有效提高入住客户的满意度、提升客户粘性,也有利于更快收回成本,实现盈利。合作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自请中医,自建中医门诊,比如汇晨望京护理院,设有内科、中医科、康复医学科、临终关怀科等10余个科室,其中包括中医科室,中医医师为光大养老自有资源;第二种是与外部医疗机构建立合作,比较典型的案例可参照汇晨北京朝阳区老年公寓,公寓与北京中医院合作,提供养生保健、医疗救助、专业康复训练、心理慰籍等服务。相比之下,自有医生资源较为可控,但受限于医师的稀缺性,抢占知名中医资源存在阻碍,与医院合作共建虽然医生的就诊时间无法得到保证,但好处是有外部医疗机构牌照背书,对入住长者来说可产生较强的吸引力。
(四)中医医师为老年人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中医+家庭医生”模式下,签约居民基于自身健康需求,在中医医师的指导下,接受中医健康教育、健康评估、健康干预等服务,比如诊脉、调理,建立中医药“治未病”服务。针对糖尿病、高血压、关节痛等慢性病老年患者,提供养生保健服务和指导。比如,上海市马陆镇育苑团队在“家庭医生中医药服务示范岗”建设过程中,形成中医辨证分型、中医健康教育、中医体质调理、经络疏通、四时序贯的“五位一体”慢病管理服务,运用社区卫生综合管理平台上的数据,发现对慢病的控制率有效提升,同时,上海的“1+1+1”签约模式(居民在选择与家庭医生签约的基础上,可与一家区级医疗机构和一家市级医疗机构签约)可为居民提供转诊服务,在打通“居家-社区-医院”的渠道方面做出了有效探索。
(五)中医馆提供养老服务
“中医馆+养老”模式下,部分中医馆可探索转型成为养老机构。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明确提出“发展中医药特色养老机构”、“促进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2017年3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关于促进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中医药健康养老是医养结合的重要内容,包括非医疗机构和医疗机构提供相关服务。
2017年,国家出台了新规定,开办中医诊所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进一步促进中医行业发展。在南京,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南京本草堂中医养老院于2017年5月顺利开业,旨在打造中医特色养老机构。大厅和老人的房间分别放置了用薄荷、艾叶、苍术、佩兰、藿香、肉桂、茴香等中药材混合粉剂香炉,采用中医芳香疗法,无形中呵护老年人身体健康。中医养老院初期规划了96张床位,在装修和服务上充分融入了中医药文化,养老院与中医馆相距仅仅200米,中医馆四十几位中医专家随时可以给老年人提供一些中医诊疗服务,如艾灸、拔罐、足浴、理疗等等,颇受老年人欢迎。
此外,居家养老医养融合服务连锁品牌“正清舒心堂·中医馆”探索居家养老医疗的新模式,满足老人就近看慢性病的需求。即通过加大中医馆在社区的布局,为社区内老人提供中医药服务。目前,正清舒心堂已经陆续开了三家医馆(锁金馆、紫竹林馆、四方新村馆),服务了近万名患者,服务对象中周边居民占比达60%以上,其中老人的比例高达80%,长期在正清舒心堂·中医馆调理慢性病的老人已有几千人。
(六)中医医院设置老年病科
中医医院内设置老年病科,是中医对养老行业的反向融合。上述几种模式都是依托于养老服务去寻找中医医疗资源,而该模式下,专业的医院和专业的医师已经构成了中医医疗资源,为养老行业的融入提供了平台。实际上,在我国养老供给紧缺的情况下,这是一种利用已有资源的高效方式,使得空余的中医资源与养老产业匹配,避免了建造、招投标、谈判等一系列复杂的流程。
目前,中医医院的老年病科建设正在持续推进过程中,《关于全面加强老年健康服务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二级及以上中医医院要设置“治未病”科室,鼓励开设老年医学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开展老年常见病、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到2025年,三级中医医院设置康复科比例达到85%,最终的建设效果有待在政策的驱动下进一步观察。
盛东医养结合一体化平台以基本养老服务为基础,以医疗服务为重点,在做好老年人生活照护服务、精神慰藉 服务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医疗诊治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临终关怀服务的质量,突破了一般的医疗和养老分离 的状态,最大的特点是为老人老年期各种病症进行临床诊疗,提供及时、便利、精准的医疗服务,将生活照料 身体康复和临终关怀相结合。实现"服务就在老人身边"的愿景。